据《劳动报》报道,日前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公布,从2018年至2020年,全市所有区将实现分类垃圾桶全覆盖。
然而,劳动报记者走访沪上多个社区及公共场所发现,由于分类方法7次更迭,部分分类垃圾桶上的分类标识并不统一,这给不少有分类意愿的市民造成了困扰。
街边:两套分类标准令人困惑
街边常见的分类垃圾桶,通常采用左右两分的形式,但分类标准却并不统一,主要存在两种方式。
劳动报记者在天山路、南京西路等周边道路沿街巡视发现,在南京西路上的垃圾桶分类方式均为“可回收物”与“其它”;而在天山路周边街道,却发现极少数分类垃圾桶是以“可回收物”与“干垃圾”的分类方式。
根据垃圾桶上的表述,“其它”为:除可回收物以外的各种生活废弃物。“干垃圾”为:除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。可见,“干垃圾”范围小于“其它”。
不少市民向记者表示困惑:“前一个好像还是扔干垃圾,走几步,垃圾桶的标识又成了‘其它’,不知道怎么扔!”
而一些负责清洁的环卫工也表示,这些标准不一的垃圾桶,也给他们的分拣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。
地铁:多数垃圾桶无分类标识
地铁里客流量大,垃圾桶也不少,但各条线路的分类垃圾桶设置有些随意,分类形式也更多。
记者在轨交2号线逐站了解,多数站点的垃圾桶没有相应的分类标识,只是一个粗壮的圆桶“吞下”乘客过往扔下的所有垃圾。
在10号线部分站点,则设有两个方形的垃圾桶,这些桶上印有形似“循环”标识的图案符号,没有文字说明。不少乘客猜测,这是按垃圾“可循环”与“不可循环”为分类标准。 同样按可否循环分类的,还有3号线,但在曹杨路站的垃圾桶上,循环标记十分富有“艺术感”,不仔细琢磨,很难理解其真意。
社区:分类标识缺失或损坏
推行垃圾分类以来,不少小区都曾在小区橱窗中贴出过醒目的宣传语,可时间一长,分类垃圾标识及提醒,要么设置不到位,要么损坏、遗失后没及时补上。
在天山西路上的一个旧式居民社区,垃圾箱房锈迹斑斑,破损的房门上贴着“其他垃圾(干垃圾)投放点”标识,及可回收物、玻璃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等宣传单。
然而,一旁的绿色、咖啡色垃圾桶上,并没有分类标识,桶里什么垃圾都有。可回收的塑料瓶、应放在湿垃圾桶中的厨余垃圾、有毒有害的干电池,全部混在一起。
而万航渡路上的某小区内,尽管布设了多个分类垃圾桶,但垃圾混装情况十分严重。记者在小区设立的几个橱窗内,也不见分类垃圾标识的提醒。据小区居民介绍,分类标识在刚推行分类时,曾张贴过,但时间一长,热度一退,他们也不知这些告示何时被撤下。
社区垃圾分类标准各异,则是和街边、地铁相同的共性问题。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有的小区设有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垃圾桶;有的小区设有厨余果皮垃圾桶、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三个垃圾桶;最多的小区铭牌上写着干、湿、有害、可回收四种分类垃圾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