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大陆游客到了台湾都会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:台湾的街边几乎没有垃圾桶,但台湾的街道却非常干净。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垃圾分类:三大分类还有细分
这还要从台湾的“垃圾不落地”政策说起。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“垃圾不落地”政策,小区内不设垃圾桶、垃圾箱、密闭式清洁站等生活垃圾暂存和中转设施,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,不分类则会被拒收或被处罚
台湾的垃圾回收分类细致,主要分为普通垃圾、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三大类。
普通垃圾不可回收,将直接拉到焚烧厂焚烧。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、玻璃、纸质品、金属、泡沫等。厨余垃圾指一般家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,如水果皮、菜叶、过期食品、茶叶渣、咖啡渣等,厨余垃圾根据处理方式不同还会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。所以在很多台湾家庭的厨房里,都会有三个垃圾桶,分别装普通垃圾、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,不出家门便实现了垃圾分类。
除此之外,台湾城市和乡村的街头还设有很多“旧衣物捐赠箱”,大家可以把家中的旧衣服放在里面,由相应人员收取后捐给需要的人。
垃圾装袋:垃圾袋也大有讲究
不仅垃圾分类精细,在台湾,垃圾袋的分类使用也是有讲究的。
为了鼓励市民环保、践行垃圾分类,台湾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袋收费政策。这个垃圾袋和我们去超市买一卷卷的垃圾袋不一样,而是台湾各地环保部门制定的,由可降解塑料制成,上面会印有专门的标志,按个收费。居民需要到便利店或其他指定地方购买专用的垃圾袋。
普通垃圾必须用这种垃圾袋来装,而可回收垃圾则没有这项要求。若想少花钱买专用垃圾袋,居民就要尽可能地在垃圾中找出可回收垃圾,减少普通垃圾的数量。
垃圾整理:装袋方式有大学问
台湾的垃圾回收还不止分类这么简单——不是按类别随手装到相应的袋子里就完事大吉了,而是要将垃圾按要求整理好。
如饮料和牛奶盒这类可回收的物品,需要将饮料、牛奶倒掉后并将盒子清理干净,牛奶盒也要压扁成片状才行,塑料饮料瓶则需挤成一团。看似麻烦,其实只消几秒钟的时间就可完成,不仅让可回收物更清洁,还节省了空间。
对于厨余垃圾,有很多家庭会安装厨余粉碎机,轻松实现厨余的整理。而且丢厨余时要倒在专门的收集桶中。如果放在袋中也是要先将袋子戳破再倒到桶中,所以很多家庭的厨余都是存放在桶里的。
而有一些回收价值并不高的垃圾,比如小只的酸奶盒、塑料袋、便当盒等,居民可以自行选择是要作为一般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处理。如果要作为可回收垃圾处理,也要清洗干净才可以。
垃圾回收:专业人士细致处理
垃圾分好类了,也装好了。那么问题来了,垃圾扔到哪儿呢?
在台湾有专门的垃圾车来收垃圾。每天在固定的时间,垃圾车都会沿着固定的线路收垃圾,行驶时会播放特定音乐提醒市民:可以拿着家里的垃圾来扔了。清洁人员会跟车检查垃圾有没有按要求分好类,确认无误了才可以丢上垃圾车。
垃圾被收走后将会分类进行处理。普通垃圾会被焚烧或掩埋,但由于掩埋会发出恶臭且有发生火灾的风险,在台湾已不再采用掩埋的方式,仅采用焚烧方式。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后,要被送往垃圾回收点,被更严格细致地分类和回收再利用,剩余少量不可回收的垃圾将被焚化处理,此过程可以再生发电。垃圾燃烧后最后产生的飞灰可送到炼钢厂以及水泥厂作为原料,底渣则可用来做管沟回填,或者是当作铺路的材料。厨余根据处理方式可再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,生厨余将用来堆肥,熟厨余将送到养猪场喂猪。
政策实施:多管齐下奖惩严明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问了,这么复杂的垃圾分类,能落实吗?
有数据显示,台北市从1997年到2010年居民垃圾减少了67%,新北市垃圾日排放量从2004年到2010年减少了63.6%。2015年,全台湾的资源回收率达到55%,而台北市和新北市的资源回收率分别高达67%和63.5%。台湾民众对垃圾分类回收政策的满意度达到80%。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首先,台湾环保部门对废弃物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。据统计,如2006年台湾环保总经费495.90亿元(新台币,下同),其中废弃物管理经费318.13亿元,占总经费的64.15%。
同时,台湾将学校和社区纳入到环保教育当中,进行大力宣传。台湾的学生从小学起就要开始学习垃圾怎么分类、如何循环利用、如何变废为宝等等。社区也会经常举办垃圾分类回收的知识普及竞赛等,环保的理念已经扎根在台湾民众心中。
除此之外,台湾还实行严明的奖惩措施。如果有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乱扔垃圾、没有使用专用的垃圾袋、没有进行正确的分类等等,都有可能会被罚款。大家也可以举报不守规矩的人,如果证据确凿举报者还可分得一半的罚款,据说有的“垃圾检举达人”能够因此而年入过百万,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检举公司。
综上所述,分类、装袋、回收、实施各环节紧密对接、落实到位,让台湾的垃圾回收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,台湾街头也因此日益整洁美观、清爽宜居。